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兄弟,兄弟 (第1/4页)
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,米芾买纸练字,但是,纸实在是太贵了,他舍不得写,于是,每天拿清水写字,之后,字已经写的非常好了。 纸在朱孝瑾的乡下确实是奢侈品。朱孝瑾的父母也没有想让他去读书,是让他去干苦力。 瑾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美玉,鉴于孝,当然是孝顺。 这个名字是偷来的,他们的父母哪里那么有文化。只是听人说这名字寓意很好,所以他们也用了。但是他们不太认识这两个字到底怎么写,因为他们父母也没读过书。没读过书的人,又不重视教育,能养出好孩子,不是有天赋加努力,一般人没法做到。 朱孝瑾是状元郎。 不过他考上状元的时候,当时周方启还没当皇帝,那是他的父皇。 所以朱孝瑾小时候问他名字到底怎么写,他父母也说不上来,搞得朱孝瑾觉得很奇怪,他六岁的时候就在做活了,当时是去学做陶艺,由于朱孝瑾做活总是做的非常好,工坊的主人很喜欢他。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朱孝瑾很会看人脸色。也很会说话。 当时朱砂还没出生,但是他的弟妹差不多也要干活了。 主人在翻看书籍,他说:“你这么小,本该去读书的。不过,书这东西,也不是谁都能读的,我读了这么多年,也考不上秀才啊,这些东西都化作废纸了,不过,我还是很喜欢看这些书啊。要不,你替我抄书好了。虽然你年纪小,工钱我会给你算便宜一点,不过,会跟这个赚的差不多。你就当成是画画。这个,还是不要做久了,对身体,会有些影响的。” 朱孝瑾说:“我知道了。” 实际上,他是个很懂事的人,也非常守规矩,他清楚,如果别人叫他做事情,他不做,好像也没有这种权利。 但是他不会跟父母说,怕父母不高兴,万一他们不想让他去抄书。 这是朱孝瑾第一次翻书。 不过他也不认识上面的字。 从来没学过,怎么能认得? 主人确实是心疼他,他的字估计也写不好。 朱孝瑾磨墨,拿起笔,主人很奇怪,说:“你会写字?” 朱孝瑾说:“不会的,只不过是看见有秀才给人写信。他们都是这么干的。” 主人佩服朱孝瑾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跟记忆力,也不是每个小孩都聪明,如果真是这样,就不会分出第一名了。 朱孝瑾居然会握笔,他写出来的字居然非常完美,跟书本上写的一样。 主人大惊,说:“你怎么能……你到底是怎么……你学过写字?” 朱孝瑾说:“我没学过,不过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,观察一下这些字的样子就知道了,一共有八种笔画。而且这些字都写的非常端正,它们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。只要记住这八个笔画,就能写好字,看一下我就知道,到底该怎么用笔。笔画细为轻,笔画粗为重,这些边角锋利的感觉应该是先重后轻造成的。” 一个六岁的孩子,遣词造句如此复杂,而且这么会观察,只需要看一下这些字,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,在那之前,他根本没有去系统地学习过。 朱孝瑾说:“这个字,集合了所有的笔画。” 他指了一下永这个字。 朱孝瑾说:“所以我认为,要是写好这个字,就能写好全部的字了,它已经将所有的笔画结合在一起。” 这孩子居然能在这个年纪就发现王羲之发现的事。 王羲之总是练永这个字,他总觉得,写好这个字,就能写好全部的字。 这种人,整天在这里抄书,不送去私塾学习,那会成为什么样子? 主人不由得想起伤仲永这个故事,这真是太可怕了。 主人说:“你知道吗?你很聪明,这不是,一般人能达到的聪明。你应该去读书的。” 朱孝瑾:“读书……我家没钱的。一辈子也读不起书。” 主人说:“就能报效国家啊,去当大官。” 朱孝瑾说:“国家……” 朱孝瑾迟疑了一下,说:“大官吃的是什么?” 朱孝瑾从来不知道大官是怎么样的。 他们是乡下离官府,还挺远的。朱孝瑾这么早就出来谋生,怎么可能有时间去乱逛,看看那里多么奢华,这里非常的穷困潦倒,这个工坊的主人,已经算是当地的有钱人了。 别看主人这样,其实这里是不给饭吃的。所以朱孝瑾还是没饭吃的,不过他已经习惯了,因为他们都是只吃两顿的。 不过这里有种土叫观音土,有些人会偷偷吃一点。 朱孝瑾倒是没那种感觉,他是个很能忍耐的人,也很能忍耐饥饿。 朱砂就不一样了,他好动且很容易偷吃东西。 主人说:“鱼翅鲍鱼,山珍海味。” 朱孝瑾有点听不懂,鱼翅是什么,鲍鱼又是什么。 朱孝瑾说:“能有rou吃吗?” 主人说:“那些东西比一般的rou贵很多。” 随后,主人告诉他父母这些事。由于他们也不会在意朱孝瑾对知识的理解如何,只是觉得他学东西快,能不能从学东西快就能推导出他适合读书呢,这也不一定。 他们从来没想过,也并不相信,主人教导了朱孝瑾一段时间。朱孝瑾已经能做出很厉害的诗了,他花了一些时间认全了字,然后很快理解了诗句的意思,读诗的时候,他已经发现了这些诗的平仄有一定的规律。由于他速度极快,记忆力又好,所以他学习能力很强。 接下来,他就自己作了一首诗。 那个时候,主人已经给他看了拓本,这拓本拓的是王羲之的字。这种惊人的学习速度,理解能力,逻辑思维,让他学习,总是比别人快。而他做的诗已经让人惊叹,那时候他才七岁。 就已经在当地很有名了。 这首诗传了出去,传到官老爷那边。人人都在惊奇。再后来就传的更广了。 不过当时就有点,诗火人不火。 乡下,本来就不会太大的。 这种名气让父母看到了商机,说:“如果他一辈子都卖那些诗,是不是能赚很多钱啊?” 主人有些感叹他们的眼界,他说:“让他去读书,我敢担保,他一定会做出很大的成就,名动安宁。” 不过,就算如此,当地的风气,也不会资助朱孝瑾,更何况他们家很穷的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