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正文 五 安于北京 情定北京(74) (第2/2页)
们过的还是相当有滋有味的。每每集合参加早cao,我们这群老兵就不止一次的感叹自己真的老了,没跑几步就上气不接下气。参加训练的时候也是没个正经,把一个只有两年兵的小同志无奈到只剩下无奈。也难怪她为难,面对我们都是第七年,第八年的老兵,小同志确实不好意思要求太严格。但是,不要看我们平日里说说笑笑,关键时候我们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。老兵嘛,一点就通,一教就会。所以,虽然我们不在基层很多年,但身为一名军人应具备的军事素质和素养,我们却始终不敢忘记。上级领导看到我们这群从医院来的女兵能够如此适应当下环境,也是感到非常的欣慰和满意。 自从我们来到连队,就引来了很多男兵的关注。这并不稀奇,因为女兵太少了。像我们二期士官这么老的女兵,更是少之又少。就连女兵看到我们都忍不住惊叹,更何况是男兵。 无奈的是每次开饭集体去饭堂的时候,我们的头发和肩章都太多显眼,显眼到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多看自己一眼,难怪男兵同志看到我们视线就离不开呢。其实哪是在看我们,还不是我们的肩章吸引了他们。多少人肯定都在纳闷:这些女人都是怎么想的,在部队呆了这么多年。 如今在看到连队里的这些女兵们,看着她们一头短发,一身严谨的作风,左一个班长右一个班长叫的那么响亮,不如自主的好像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。傻傻的,却是那么可爱。 从前在我们的老连队,炊事班都是男兵掌勺做饭,女兵只是偶尔帮厨。来到这,看到里里外外都是女兵自己在忙乎。上等兵带着新兵在cao持上上下下的事儿很是辛苦,跑前跑后的让我们这群老兵很是不好意思。看着她们年龄都很小的样子,却承担了这么一项重要的任务。 我有时候在想:在她们刚来部队的时候,估计也搞不清楚到部队来做什么。只是阴差阳错的当上了一个厨娘,想想真的是很可惜。在没当兵之前,她们哪个不是家里的千金小姐,如今来到部队却要整天面对灶台,蔬菜,和油盐酱醋打交道。本该是冰清玉洁的一张脸和一双手,却也失去了原有光滑和靓丽。一时之间,让我深感这样的环境,是对一个花季少女最大的摧残。 可在一天午饭后,我们和一个新兵聊天。从她见到我们那一刻起,嘴角就一直都在上扬。笑容在脸上绽放的是那么自然,不难看出,她很开心。那一刻,突然让我想起在《轻安自在》一书中看到的一个小故事《幸福的真谛》。讲的是英国近代著名的伯特兰·罗素(BertrandRussell,1872—1970)曾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来到四川旅行中发生的故事。大概内容是这样的: 当时正直夏天,天气非常闷热。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。山路非常陡峭险峻,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。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文学家的罗素,见此情境,再没有心情观赏峨眉山的景观,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。他想,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,这样热的天气,还要他们抬着上山,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,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?罗素正思考着的时候,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,陪同的人让轿夫停下来休息。罗素下了竹轿,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,很想去抚摸一下辛苦的轿夫们。但是,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,拿出烟斗,有说有笑,讲着很开心的事情,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,也丝毫没有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苦的意思。他们饶有趣味地给罗素将自己家乡的笑话,还给大哲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:“你能用十一画,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?” 罗素承认不能。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:“王一,王二。”他们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。罗素徒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:我凭什么去抚慰他们?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? 后来,罗素在著作中讲到这个故事。而且,得出了一个观点:用自以为的眼光看待幸福是错误的。坐轿子的未必是幸福的,抬轿子的未必是不幸福的。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喜悦,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。 说来我也是这样的一个人,总爱触景生情,多愁善感。或许这就是人的天性。能够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人,恐怕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很难见到的。而所谓快乐。我想,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快乐的,那就不要去在乎世俗的眼光。正如我所认为的快乐一样,并不是住多大的房子,拥有多少家产,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,快快乐乐的在一起,就是我这一生,最大的快乐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