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《PTSD勇者的退休生活》後记 (第1/2页)
这篇後记写於整部作品的完成之前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我无法确定作品本文能否如期完成,而作品的核心内容我「大概」已经确立了,所以先着手於後记。 即使如此,因为含有大量的剧透,如想避免影响对作品本文的T验,还请先看完本文後再来看这篇後记。 尽管连我自己都觉得作品本文都很难消化。 说实话,虽然每次参赛都抱着「也许根本没人看」的心理准备,但这篇是连我都觉得「有人愿意看完还b较奇怪」。 即使如此,我还是写了。而且还是期盼有人看得懂我在写什麽。 这篇後记会分三个层面来描述:【勇者】、【文化挪用】跟【PTSD】。 先来谈【勇者】。 其实早在2021年年初,我就有想过要写一部关於「历经战争之後的勇者,如何安排退休生活」的题材,在该年参加2021年POPO华文创作大赏。 然而2021年POPO华文创作大赏将幻想组改为「现代幻想」,条件也做了大幅度的修改,导致这个根基於「纯粹幻想」的勇者故事胎Si腹中。 该年是在八月初灵光一闪,在月底赶出《小萝莉大总统》参赛。不过参赛成绩跟目前为止的点阅率都不尽理想。 确定今年的参赛标准又把「现代幻想」改回「幻想」,封存一年的勇者题材终於可以拿来使用…… ──完全不能用。 因为那篇的大纲其实跟这一阵子主流的「异世界勇者不去当勇者、跑去g其他事情」题材大同小异。 举例来说,〈Chapter01暗黑山林农庄的入侵者〉原本的章节标题是: 【QUEST01】给受困的nV孩一口热腾腾的食物 【QUEST02】向迷途的nV孩问出情报 【QUEST03】制作适合nV孩的衣服 【QUEST04】研发可口的营养食谱 【STAMP】一个人以上的温度 除了【QUEST01】跟【QUEST03】的概念被保留下来,其他通通删除。 〈Chapter02〉以下更是面目全非。 整个故事基调,也从我本来想用类似游戏通关的旁白,时不时透露出勇者征途上的残酷事蹟,整个转变为成用极其沉闷、凝重的叙事,描绘出贴近现实战争的情感反应。 产生这样的剧变有两点。 首先是2022年2月爆发的乌俄战争。 尽管我本来就是想写一个质疑「勇者在征途路上打打杀杀,完全没有任何感觉吗?」的故事。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造成的Si难,让我发现自己之前预期的「打打杀杀」过於天真。 勇者的小队会出现Si伤,这是原先就在设定之内的。但Si伤造成的打击,我觉得应该要描写得更强烈。 第二点,说起来可能有些八杆子打不着,就是我真的去玩了RPG。 我算是半个「STEAM光买不完」成瘾者,从小到大也接触了很多电玩,但我从来没有玩过线上RPG。单机版的RPG我也只玩过三款:《金庸群侠传》、《圣域破坏神》跟《救世英豪4:中古传奇》。 就是真的这样屈指可数。特别是我自己也不晓得为何「救世英豪系列」,我就只单买了第四代,前面的完全没碰过。我绝大部分的游戏都是模拟经营跟即时战略类型,b较喜欢用「上帝视角」控制大局;对於RPG、ARPG跟FPS这类控制单一角sE的游戏兴趣缺缺。 但是因为要写这类型的题材,我觉得还是必须真正知道「游戏内的勇者/冒险家」到底在g嘛。 我选中了两款游戏。一个是《Valheim》。是的,我知道《Valheim》很难算是RPG,主轴是在生存……跟盖房子。不过对我想描写的「退休勇者」有几分相像。那也是第一版的章节标题为何都是跟「生存」b较相关。 另一款,就是真实的线上RPG了:《黑sE沙漠》。当然我的重点不是在於游玩感想,所以暂且按表不述;而是它跟我想像的一样:作为玩家勇者/冒险家,对於扑杀任何种类的敌方,哪怕是人类,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。 ──这就是我想找到的东西。 当我尝试着放入同理心虽然很难在敌对角sE上,就会觉得──这是个极为残酷的世界。 那种残酷,或许可以契合任天堂前社长岩田聪曾说的:「一个人的幸福要建立在成百上千人的不幸之上」 当然他的重点是在指出网路游戏玩家之间的弱r0U强食、强者玩家欺凌弱小的方面。但我更试图想像着:RPG游戏,不也是一个勇者要建立在成百上千个「怪物」或「敌人」之上吗?特别是在多元世界观的游戏背景下,玩家前一秒才跟哥布林的NPC买药水,後一秒就在哥布林部落大开杀戒……只要脱离了「游戏设定」这个框架,就会发现这种行为的不合理X。 那麽,是谁定义了「玩家=勇者」的敌人? 很简单,就是「给出任务的人」。可以是游戏内部的NPC,也有可能是这个世界观本来就是如此设定──也就是做游戏的人:整个游戏真正的主宰者。 同理,「玩家=勇者」的定义,也是设下游戏规则的人。 最近几年来,日本A圈已经有很多作品在替敌人──通常是魔王或魔族类「洗白」,娱乐导向b较重的作品也不乏出现男勇者用另一种方式「攻略」nV魔王,或是让男魔王跟nV勇者有暧昧情愫等等。「到底谁是魔王、谁是勇者,或者魔王一定要做魔王的事,勇者一定要去讨伐魔王吗?」这种概念已经相当普遍。然而我想更深入、更「写实」,去探究「如果魔王不是魔王、勇者不是勇者」或「怎样才是勇者、怎样才是魔王」这样破坏既定印象的概念,能够拓展到多远──於是,这部作品就不得不最终转向为以凝重为基调,去叙述一段「台湾人都会理解的故事」。 我一直都是在寻找「什麽是只有台湾人才写得出来的故事」。 2019POPO华文创作大赏得奖作品《保岛一村》,是在台湾本土的妖怪传说及运用许多台语汉字,创作出来的作品。我个人认为这算是挑了一个最简单的路径:台湾的传说、台语字,当然就是「只有台湾人」才写得出来的故事。 2021POPO华文创作大赏参赛作品《小萝莉大总统》,虽然成绩并不理想,但那也是根基在「台湾的选举文化」之上写成的作品。 至於本作,我觉得已经暗示得很明白了: 就是原汉冲突。 在荷属至清领时期,汉人拓殖者对於平地与山区的台湾原住民族,其实是完全不当「人」来看的。时至现在,还是有些公众人物脱口说出类似「没有把原住民族当人看」的发言。 以宏观历史来看,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的;因为「人」的定义,是每个群T根据自己的需求,才来判定对方是不是「人」。而一旦对方不是「人」、自己才是「人」,己方就有理由以「非人」的手段对付对方,无论是汉人拓殖者对台湾原住民族大开杀戒、熬煮「番膏」、争食「番r0U」,或是纳粹德国用「最终解决方案」把集中营的犹太人扑杀殆尽、人皮制成皮包、头发当成假发、脂肪做成肥皂,乃至於我们至今仍轻易可见的:中国网民把香港人称为曱甴喊打喊杀、恫吓「台蛙」留岛不留人。 只要判定对方不是「人」,就可以不用当对方是「人」。 【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