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哲学文艺 (第1/3页)
哲学文艺通识。吴菀菱 诗书礼乐之东西方辩证法,有其理X的认识,从东方的礼乐S御书术到西方的诗学、政治学、食衣住行礼仪、古典以迄流行音乐,这两者之间的异同,实在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学史议论,所以这样的文艺概论是有其史学基础的认识论。 六艺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,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。六艺有两种的含义,分别是《周礼》的古六艺礼教、音乐、S箭、驾马车、书法、数学和孔子提出春秋後的六艺。[1] 六艺之御 《周礼》的六艺是西周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:礼、乐诗、S、御、书、数。其中礼分五礼吉、凶、宾、军、嘉;乐分六乐云门、大咸、大韶、大夏、大镬、大武;S分五S白矢、参连、剡注、襄尺、井仪;御有五御鸣和鸾、逐水曲、过君表、舞交衢、逐禽左,书有六书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、数有九数方田、粟米、差分、少广、商功、均输、方程、盈不足、旁要[2][1]。 汉代以来六艺亦指六经,即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易、春秋[3]。汉武帝兴太学,立五经博士,专以六艺设教。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则同附六艺略之後。[4] 六艺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:礼、乐诗、S、御、书、数。《五经述解》:「六艺数家或以【诗】代【乐】,缘古人诗以合乐者,实【乐】方正宗也。」[5]凡此六艺,都是当时贵族阶级日常事务中所必需历练的几项才g。故贵族及民间俊秀,必先习此六艺,乃能在贵族圈中服务。西周时期,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,是国子接受教育的地方。前者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都城,教学对象是大贵族的子弟。而後者设在各地,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。当时非贵族的百姓都未有机会得到教育。当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。 「礼」,简单来说,就是礼节,或现代教育所言的「德育」。 礼有「五礼」: 吉礼 凶礼 宾礼 军礼 嘉礼 孔子对儿子孔鲤有两次的叮咛告诫,其中一次说道: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礼节、规矩,则必然会手足无措,无以立足於社会,是失礼无道的行为。故身为一个人,首先必须要学礼。 音乐。六乐:云门、大咸、大韶、大夏、大镬、大武等古乐。 此皆天地的和谐之音,可以陶冶X情,并可以柔和礼之别异,使礼刚中带柔,相辅相成。 S箭技术。五种S技为:白矢、参连、剡注、襄尺、井仪。 白矢,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,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S箭时在空中观若一白线,表示箭速快而准直线S击 参连,前放一矢,後三矢连续而去,矢矢相属,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,谓矢发之疾,瞄时短促,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,臣与君S,臣不与君并立,让君一尺而退 地上置一靶,於远处S击,为抛物线S击抛S 井仪,四矢连贯,皆正中目标 在远处依序S击四矢,於同一时间到达目标参考现代自走榴弹Pa0S击 S箭除了是一种技能之外,同时也是表现君子风范的一种技术。孟子说,当箭无法正中目标,不是别人的问题,要反省是自己的问题。这种JiNg神能充分表现孔子在修身上常言的:「凡事行有不得,皆反求诸己」。 驾驶马车的技术。[6] 鸣和鸾: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。 逐水车: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。 过君表: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。 舞交衢:过通道而驱驰自如。 逐禽左: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S获。 书法书写,识字,作文六书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 算术知识。九数:方田、粟米、差分、少广、商功、均输、方程、盈不足、旁要。 弹琴 笄礼 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,礼崩乐坏,孔子提倡继承周代礼乐文化,大力推行六艺教育。《论语·述而》说:「志於道,据於德,依於仁,游於艺。」这里的「艺」一般都解释为六艺。孔子自己早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,也十分擅长驾车,以礼、乐、S、御、书、数为教,创设了儒家学派。[7]三千弟子当中,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。[8]孔子晚年删《诗》《书》、定《礼》《乐》、修《春秋》、序《易传》,将它们作为教材教授弟子。孔子之後,六艺教育与六经教育成为儒家教育两大传统。 六艺的教育 国子监 六艺教授可分为小学和大学,小学以书、数为主,大学以礼、乐、S、御为主。到了汉朝,以六经为尊,中央设太学,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、州学、府学、县学。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国子学,与太学并立。南北朝时,或设国子学,或设太学,或两者同设。北齐改名国子寺。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、太学、四门等学。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。唐代沿袭旧制,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律学、书学、算学,称为「六学」。六学之中,国子学地位最高,x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