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你是个内向的人吗? (第1/1页)
风靡网路世界的芬兰cHa画家KaroliinaKorhonen绘制《芬兰人的梦魇》系列在网上流传,她创作的漫画主角Matti,正是一个典型内向者,心中天天上演无限的小剧场:「出门快来不及了,但走廊上有人怎麽办?」「我想试吃,可是拜托销售员不要跟我讲话」「谈事情就好,为什麽你要靠我那麽近?噢不!你还碰了我一下」当公车上邻座者移到旁边的座位时,他也本X不改地想着「我是不是做错了什麽,让他不想跟我坐?怎麽办啊?」 Matti堪称是内向到出名的代表,对我来说,只觉得「天呀!跟我好像。」 不管在学校或职场,我最常听到的评语就是「很乖、很懂事、很成熟、做事很有效率,但是太安静了」前面的赞美通常不是重点。不过跟乖宝宝的路线大相迳庭,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内向者如我,职涯却与外向美国很有关系、工作经历根本是跟外向文化的搏斗史。姑且不论在美国求学与实习的经验,回台湾後,我从事运动经纪工作,负责介绍台湾球员给美国大联盟;之後再赴美,在美国州政府工作。即使後来在本土的长照非营利组织工作,也还是常跟美国方面联系开会,现在更是直接进入美国组织上班。即使过了这麽久,我还是觉得自己在美国的外向文化中显得格格不入。而我的职涯一直都与行销相关,行销对象有人、有观念、有专案,甚至是整个国家。内向的我必须站出去,与人建立关系,甚至要站在明显的地方,让自己被看到、被人家喜欢……每一样都与我本来的个X完全对立。 再告诉你一件事吧!说到台北各大饭店,我最熟悉的就是它们内部的洗手间位置,因为那是我出席社交场合时必须去喘息的地方。只要有重要会议或活动,我一定会紧张个三天三夜,遇到会被记录下来的录影、录音、访问则会焦虑更久。开会时被老板点到问问题,不管多熟悉答案,脑中都会瞬间空白,总在两天後才想到该怎麽回答那个问题最完美。 一般人通常会认为我们想太多、神经小条、反应慢、害羞、无法团队合作,但事实上内向者只是补充能量的方法与外向者不同,内向者需要与自己相处才能恢复JiNg力,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来取得能量。 有人认为内向是天生的,也有人坚信内向可以改变,包括成长环境、社会期待、教育方式、家庭与职业需求等,都可能将一个人训练成更倾向内向或外向。从科学的观点来看,目前说法不一,但b较普遍的认知是先天和後天各有影响──每个人都有内向、外向两种T系同时运作,差别只是在哪个T系较占优势、较常使用而已。然而要提醒你的是,即使是分类细致、广泛使用的MBTI职业X格测试,也只能把人分为十六类,而人类的心理特质分类绝对不只十六种样子。「因为我内向,所以我会这样」、「因为我内向,所以我不能如此」这种以偏概全的论述不仅危险,而且也会大大限缩发展的可能X。毕竟,内向者最需要的不过是了解自己,进而在生活中将自我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方法。 ●在社交活动前、中、後,你应该做些什麽? 社交场合对所有内向者来说,就像是战斗、照妖镜、不得不参加的整人节目,你会在事先花一个礼拜焦虑、纠结、思索着要怎麽逃避;天人交战一番後到了会场,三小时就像是漫长的三十天,你故作轻松、强颜欢笑、用尽力气展现幽默、活络气氛,直到离开会场後终於气力放尽,只想回家倒头就睡。你一边疑惑历史上到底是哪个吃饱太闲的家伙发明这种场合,一边盘算着距离下次因为工作、家庭、好朋友凑咖而得要参加的社交场合还有几天。 为了融入社会,我们也不是没有努力过:在家里练习社交技巧、b自己参加活动之外,只要上网看到「三分钟人脉术」或「轻松聊出好交情」这种标题,食指都会满怀希望地点进去,但通常几分钟之後又悲伤地按下关闭视窗。常言道:「三折肱而成良医」,我虽然称不上医生,但经过那麽多次挫折,也逐渐T会出为何这类文章对内向者的效用有限。如何应对进退并不是读些文章、背诵些准则就可以Ga0定的,眼睛要直视对方、面带微笑、以强而有力的握手留下好印象……这些我都知道,但我就是讲不出话来呀!而且无论多麽轻松的聊天法都得y着头皮不断地练习,缺少训练只会渐渐忘记教战内容,最後还是要回归原点。 近年来,我常到各种场合分享,无论是十数人的企业社团或数百人的公开场合,最大的挑战不是上台讲话,而是上台前和下台後要怎麽与别人互动。尤其当我带着某些内在期望时,例如希望可以募到多少款,或後续可以与哪位贵宾合办什麽活动等,但刚开始时我常常发窘,只能扭着衣角微笑。 在累积许多伤痕之後,渐渐有人在初次见面的社交场合用「活泼、yAn光、脑筋动得很快」等不可思议的词汇形容我很心虚,可是好虚荣呀。如果你也是个内向者,我倒可以分享把社交场合变主场,或至少不会是战场的实用方法。 ●如何决定要不要去? 有一次与某位话题人物吃饭聊天,不管聊到什麽话题,她都表示:「我有朋友可以帮忙。」我非常好奇地发问:「我们年纪明明差不多,你怎麽有办法结识这麽广的人脉!」她真诚地回答:「其实我後来发现,用交朋友的心态出发就好,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什麽。」在职场社会打滚了一些年,的确有很多时候容易落入「认识的人数等於人脉」的迷思,若一开始就带有某种目的X,反而更难看到他人其他的潜质。 不过对内向者来说更深层一点的担忧是,光想到要和一屋子陌生人相处两小时就头皮发麻、双脚发软了,根本不会去想到「目的X」呀!实际上,如果你真的很不想参加社交活动,相信我,每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。 社交行销顾问约翰.科尔科兰JohnCor建议这时不妨回到初衷自问:「我为什麽要去?」是为了交差、开眼界,还是为了在工作上或人生中更好的发展?如果连半推半就的动机都没有,还是别去了吧!在家看点书也会有不错的收获。 请抛弃「真讨厌、不想去、如果不是为了建立人脉,我才不会出席」的被动心态,秉持正面的态度,试想「去了,可以遇到好久不见的朋友,或许还可以遇见几个聊得来的人。」或是「去听听看其他人讲什麽,或许我也有可以帮忙的地方。」 《内向企业家》的作者贝丝.伯洛BethBuelow建议先想好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什麽、想获得什麽样的经验、想练习什麽样的技巧等等,无论是想知道业界讯息或想练习如何维系自信和强力握手,在心里先设好目标。这种目标不用太远大,但最好要够具T,例如:今天要认识一个陌生人、换到一张名片。太大的目标只会让自己更却步,而不具T的目标则无法评估成效。设定合理、可评估的目标,加上达成後的成就感,就会形成正向循环。 【参加社交场合前,你可以这样问自己】 1.非去不可的理由是什麽? 2.主办单位是谁?有谁会去?多少人参加? 3.这场活动与我我的工作有什麽关联X? 4.与会者当中,有我认识的人吗? 5.除了社交外,在那个场合还可以做什麽?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