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章(总有觊觎我的P股) (第1/2页)
我叫胡桃,今年十六岁,正值舞象之年。 我的家族是一个庞大的没落氏族,而我爹那一系则是整个氏族的最旁支,在我出世以前,我爹还是丰县少有的大地主,但在经过地方官员的一系列整改后,最后是一群吃人不吐骨头的鬣狗留在了我们丰县。 那时我爹虽然只是个商贾之子,但却在院试考中秀才,而且还是我们县的案首,一时间,他在我们地方炙手可热、风头无双,我爹在那之后更是娶了名门大家的嫡小姐,又在丰县城西最好的那块地辟了府。 大家都以为,我爹将来会继续考上举人贡士,更有甚者言,我爹是百年难遇的治世之才,将来会高中状元。那时我爹就像块即将被打磨抛光的璞玉,在丰县这种穷乡僻壤,是个人就想去捧捧他。 我爹也的确享受着被人吹捧的感觉,并且认为自己天生就要高人一等,将来更是会在朝廷中大展经纶,得到圣上赏识,一路擢迁,直至封侯拜相。 而那些刚来丰县的小官小吏? 我爹认为他们根本不值一提,都是些酒囊饭袋,日后定要仰他鼻息才能有那么点儿作为。 所以在丰县县官新上任,丰县众权贵都急着去巴结讨好县老爷时,我爹根本不屑一顾,他想既然是一帮庸才,那便没有结交的必要,看着身边人急不可待地行贿打点时,他更是嗤之以鼻。 他是经纬之才,想来他是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。 在我爹安心温书,等待着来年秋闱期间,一切都风平浪静,直到那场乡试前期举行的科考,改变了一切。 按常理说,我爹是院试中的头筹,秀才里的佼佼者,小小科考对他来说,简直就是瓮中之鳖,手到擒来。 可到了放榜之日,他却名落孙山、榜上无名,觉得自己参加秋闱已经十拿九稳的他被这榜吓得瞠目结舌,当即便去了学府跟学官理论。 可奈何人家学官根本不理他,只是冲这位曾经的案首道:“我们只是奉命行事,为朝廷效力罢了。” 我爹被赶出了学府的大门,一路上跌跌撞撞地往城西走,最后他竟是还没撑到回家,便昏倒在了集市里。 在此之后他便一蹶不振,在郁郁不得志中更是积怨成疾,我们胡家也因此家道中落,最严重时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。 直到两年后,他的一位表兄路过丰县时顺带着拜访了他,表兄在看见曾经志得意满的俊才,已经被折磨到不成人形后,便摇着头连连叹息。 “你啊,真是不懂世间情理,这世事哪能如你所愿呢?” 表兄在临走前给了我爹一些银两,说:“现在去打点也不是来不及,人家县太爷正缺人才呢。” 我爹闻言又回忆起当初学官的话“奉命行事,为朝廷效力”,此刻他才醒悟过来,那学官究竟是奉了谁的命,又到底是在为谁效力。 不就是曾经被他嗤之以鼻的那位县老爷吗? 好在我爹醒悟得不迟,在拿了这笔银子进献给县太爷后不久,他便谋得了一份在学堂教书的差事。 时至今日,我爹都还是一个教书先生,他也不是没有试过再去参加乡试。 可是人家县老爷坐在高堂上对他道:“如今我们丰县是人才急缺啊,你这一走……” 我爹当即便懂了,他跪下来给县老爷磕了个头,然后说自己日后一定为老爷忠心办学。 我爹一个教书匠,早晨办学,午后务农,在丰县也算是站住了脚,不至于说是连饭都吃不上,可他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,那股劲儿催着他向上攀升,给他造了个入朝为官、封侯拜相的美梦。 但我爹深知自己为时已晚,想要成就这个美梦,就得把希望寄托于后代身上。 于是,我的嫡兄胡湛诞生了,可惜他并没有学习的天赋,整天除了吃喝玩乐、挥斥家产以外,便什么也不做。 再然后,我的嫡次兄胡庄也降生了,可惜他天生痴傻,别说是上学堂,在他五岁以前,他连开口说话都做不到。 我爹见自己嫡妻的肚子如此不争气也就此死心,后来他又纳了一房妾室,也就是我娘。 我娘蕙质兰心,是个吃苦耐劳的织女,在嫁给我爹半年后,便有了我。 我出生时天降祥云,禾风尽起,飞禽走兽纷纷来朝,我爹认为这是百年一遇的吉兆,便挑了个算命先生给我看生辰八字。 他这一看,便给我爹乐坏了,算命的先生说我是个颖悟绝伦的妙才,且命中与官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日后定能振兴家业,让胡家蒸蒸日上。 从后我爹将我看做是光宗耀祖的宝贝,为了培养我倾尽心血,不辞辛劳。 而我,胡桃,也不负他望地在十五岁那年考中秀才。 我在我们丰县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一号神童,三岁能写诗,五岁可作赋,我爹将我视作他当官梦的后继之人,每当他去县丞署修缮文书,或者去县衙做些文职差事时都会带上我。 一来二去的,连县太爷也听说了我。 再说这李县太爷,他已过不惑之年,但膝下只有李宴这个独子,李宴呢,平时又比较沉默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