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言之境 (一)_第四章:问念之狱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四章:问念之狱 (第1/1页)

    念不问,则埋。问不断,则执。

    忘言者,非绝语也,乃敢问心、敢灭心之语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玉天玑步入无界之门,一步踏下,万物皆无。

    天地如被掏空,只余他一人立於虚静中央。无光、无声、无形。

    无境,亦无时。

    但此地名为「问念之狱」。此狱,非指囹圄,而是一处自念反问之域。

    此狱,非囚其身,而囚其未问、未说、未忘之念。

    忽有微光自脚下漾起,一道浮影若水倒悬於天。那不是他人——那是他自己。

    但非今之他,亦非过去之他。那是无数「他可能成为却未成之他」。

    一名玉天玑,冷眼如冰,穿玄黑襴衣,身背长剑,口吐机锋,谈命理如算珠,声声动众。

    一名玉天玑,语若流水,聚众成教,於世间大辩万法之妄,称言明道理,实将众人导於「以言执理」之途。

    一名玉天玑,沉默冷傲,眼中无人,唯心中破执为刀,将众生误见之理,一一截断。

    每一位他,皆是可能之念,他们的质问并非单纯言语,而是化作玉天玑心识深处潜藏的诱惑与质疑——

    对「成就」的渴望,对「引导众生」的执念,以及对「自我」能否被理解的焦虑。这些念头如无形之手,试图牵引他入其各自的道。

    每一位他,皆是可能之念,皆问他一语:

    「若你不言,谁为真传?」

    「若你不破妄,谁见才是真?」

    「若你无为,谁知汝yu何为?」

    语问如铁索,綑他心魂。不是他不能回答,而是他不能「生起yu回答之念」。

    此狱之意,非在问答,而在「你能否见问心而不动心,能否起问念而不执念?」

    他沉静,面对万千可能之己,一一回眸,一一放下。

    无需断言——因言即生理;无需应对——因对即陷执。

    他心中只生一语——

    不是言语,而是意象,是「如镜照问,映念不受」的心相。

    众幻像随之崩溃,最後只余一人——那人亦为他。

    唯独这人沉默如今之他,面貌相同,无怒无喜,对他递来一物。那并非实T之笔,而是由玉天玑此刻「心无所执」之念凝聚而成,其形虽是笔,质却如虚,通T泛着清澈而宁静的光芒。此笔,非为凡尘之物,乃是他内在「真我」的纯粹映照。

    笔上无墨,却自然泛光。

    对面那人口唇微动,虽无声,却有一字入耳:

    「真我不语,笔可照心。」

    语罢人消。

    玉天玑望手中之笔,心中涌起一图——笔如无刃,刃可断念。

    他於虚空中轻轻一划,这一划,不带任何形质,却是玉天玑「断念」之力的纯粹显化。无形的锋锐划过虚空,那些曾綑缚他的万象应声而散。问念之狱,也随之消弭无痕。

    此真我映照之笔,名曰:「无语笔」。非为书言,而为定心。非为化物,而为映心。唯开悟之人可持,非为武,亦非文。

    此时,一声低鸣似自T内传来,似天问、似地音:

    「你已问心,心中无执,问念之狱,不足为囚。」

    一道光门於虚无中显现,无界之境第三局——破。

    地面浮现一字:「断」。

    至此,「止、映、照、断」四境成。忘言之道初步贯通。

    玉天玑转身不语,笔隐入T,身形踏入新界——「无声之门」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