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山河倒转乾坤易.九 (第3/3页)
手的机会,也能以身处禁g0ng之便伺机刺杀入g0ng秉事的朝中重臣。对北雁而言,向这些人下手,无疑b谋害两个──表面上是如此──才刚蒙学的幼童有利许多。 既然北雁方面没有理由行此愚蠢之举,所谓的「北雁间人」自然只能是旁人栽赃嫁祸的。而有能力凭空栽赃出一个「北雁间人」的,舍高氏一系还有何人? 高如松长年镇守边关,截获的北雁探子不在少数,所得的令信文书虽无法让大昭的探子反过来用以潜入北雁,用来当成栽赃嫁祸的证据却已十分足够。至於高贵妃……因萧琰多年来空置中g0ng,後g0ng诸事向来交由三妃──高贵妃、陆淑妃、戚德妃──共同掌理;而高贵妃身为三妃之首,自然有得是办法安cHa私人入g0ng、又或收买、胁迫g0ng人为其所用。如此一来,「证据」和「凶手」皆已齐备,想将这盆脏水泼到北雁头上,自然再容易不过。 事实上,要不是高贵妃在事发当时刻意调走了纪太医,萧琰兴许还会考虑一下此事乃旁人嫁祸、意图离间他与高如松君臣关系的可能X。偏生高贵妃yu置萧宸於Si地的执念太深,一边安排了一出「小h门贪嘴偷吃、反倒护了主人X命」的戏转移自身的嫌疑,一边却又做出了那班画蛇添足的举动,又教萧琰如何能不疑她? 更别提整个大昭上下最希望宸儿丧命的,便非高氏一系莫属了。 萧琰如今育有四子一nV,分别是长子萧宇、次子萧宸、三子萧宜、长nV萧宛,和四子萧宓。皇长子虽居个「长」字,但其母戚德妃出身极低,原是萧琰当年四处征战时舅父沐昕宁拨给他的侍婢、能封妃还是亏得了生出皇长子这一「大功」,基本没什麽承位的希望;长nV萧宛和四子萧宓皆为陆淑妃所出,其中萧宓至今未满周岁,能不能顺利长大还是两说……也就是说,一旦萧宸出事,最有可能取他而代之的,唯有高贵妃所出的三子萧宜而已。 高如松此番请立中g0ng和太子,自然便是打着将meimei拱上后位、让外甥成为太子的主意;而他之所以能猖狂若斯,说到底还是康平之乱的遗祸。 高如松,字诣昌,於康平之乱前原只是前任镇北大将军唐棣手下的一名副将,虽於军事上颇有才华,却因野心甚重而不为唐棣所喜。後北雁入寇、康平乱起,镇北军首当其冲,却因唐棣於阵中遭人刺杀而大输溃败,让北雁大军得以势如破竹地一路朝盛京直b而去;饶是戍守京畿的十万禁军有半数折在了盛京城下,仍只留得了让皇室及朝中诸臣仓皇逃命的机会而已。 真正阻住了北雁军势的,是原先驻紮在西疆防卫西凉的卫平军。 西凉与大昭虽时有边衅,但整T国力仍弱於大昭,又深知唇亡齿寒之理,这才没有趁火打劫,而是主动遣使表达合作之意,让卫平军得以空出手来抗击北雁。於此同时,镇北军幸存的将领也开始收拢残部相互集结,却因群龙无首又彼此不服而难以成事;有人认为应当南下与朝廷会师共同迎敌、也有人认为应该留在北方寻机应变、混水m0鱼……高如松便是後者的代表。 他本是枭雄一般的人物,在康平之乱中看到了崛起的机会,遂选择留在北方继续收拢镇北军残部和地方上幸存的抵抗势力,名义上是为了寻机乱敌後方,实则却是藉此拥兵自重。因他所谓的「乱敌後方」不过是偶尔偷袭北雁的小GU部队,又有地利之势,北雁方面自也不怎麽在意这些「散兵游勇」,而是将战略重点放在了阻挠己方进军的卫平军身上。 只是随着战争旷时日久,北雁方面的补给渐渐不支,朝中也渐渐有了反对的声音,整T形势遂渐渐开始往大昭一方倾斜。高如松知道情况已不容自己继续混水m0鱼下去,这才以镇北军之名与朝廷联系,称yu与卫平军一同夹击北雁光复河山,请朝廷赐大将军之位以正其名。 高如松说得冠冕堂皇,实则却是以此为挟制,迫使朝廷认可他拥兵自重的行为。朝中虽对此多有非议,却因情势所b而只得从其所请。卫平与「镇北」二军南北夹击之势因而得成,让大昭与北雁之间的战局就此扭转,最终成功克复全境、将北雁彻底逐出了关外。 可战事已平,放出去的军权却不是那麽容易就能收回来的──这也是太子病逝後、楼明光等重臣力主拥萧琰为储的原因。毕竟,谁也不敢保证若换了其他皇子即位,这位昭王殿下会在乱事平後心甘情愿地交出手中掌握着的卫平军。在此情况下,与其留下这种显而易见的祸患,还不如直接让各方面也都相当出sE的萧琰即位,也好让大昭免於无谓的兵祸。 但这样的处置方式,自然是没可能用在高如松身上的。 高如松是有野心的人,虽因时势所趋不得不重新归附於大昭,却没有交出兵权的打算。自隆兴元年克复全境之後,他就以北疆不宁为由停留边关拒不还朝,对朝廷整顿镇北军的命令也一概视若无睹,所差的,也就只是不曾高举反旗自立为王而已。 康平之乱持续了十年,连年的战祸让整个大昭元气大伤,北雁又依然在旁虎视眈眈,萧琰虽清楚高如松是一颗不得不除的毒瘤,却也不能冒着让大昭重启兵祸的危险加以诛除。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迎高如松之妹高崇华为妃,在缓和双方关系的同时给高如松抛下了一颗诱饵,让对方因为眼前的「可能X」而放弃兴兵自立的想法,转而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身的野心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