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空_第五十六章 撞上了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五十六章 撞上了 (第1/2页)

    蒋鸣欢走出办公室,一看微信果然是老妈发来的,问他几点能到家。他打了“六点半”三个字,然后打开车门上车,顺手把手机丢在副驾上,发动车子,在停车场绕了个圈驶出大学校门。

    卢教授确实是他的恩人,知遇之恩。

    两年前他刚结束美国的学业,捧着博士学位不负众望回到国内,回到他的母校—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就马不停蹄的找到他,希望他能留在学校任教,或者加入科研组专攻学术研究。

    这对于蒋鸣欢来说无疑是最有前途的出路,试问有什么比留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工作更让人舒适的?但让众人出乎意料的是,蒋鸣欢第二天就回绝了学校抛向他的橄榄枝,给出的理由是爸妈不适应北京的气候,没法在京城长住。

    这在任何人听来都不是正当理由,甚至可以说是借口,但蒋鸣欢就是一口咬死,他在哪里,爸妈就要在哪里。几乎是毫不犹豫的,在北航办理完相关手续后,他收拾好行李独自一人回了庆东市。

    对于儿子的选择闫桂霞向来是无条件支持,他儿子都拿到博士学位了,做的决定自然不是她这个中专毕业的卖油条老女人能理解的,她知道自己的高度,更知道儿子的高度,高处不胜寒啊。

    那段时间蒋鸣欢很茫然,想不出自己该干什么,人就是这么古怪,当眼前的目标还没达到时,心里会自动划分出一堆将来的发展方向,用都用不完。可一旦目标达到了,整个人反而没了方向感,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东张西望的人,透着几分不知所措,那时候的蒋鸣欢就是这种状态,自己没办法从中爬出来,他似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。

    就是那个时候,一个人给他打了电话,这个人就是卢闻栩教授。

    卢教授是K市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,他们之所以认识,机缘还是由于蒋鸣欢大三那年,北航跟K市理工大联合搞了一次学术项目跨校合作,刚好他跟的导师在那次项目交流中的合作对象是卢闻栩教授的团队。双方在这么一次不经意的合作中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,合力设计了一架在当时极具创意的AI智能飞行器,尽管最终这个设计由于成本过高没能投入市场,但却让卢闻栩记住了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大三学生,蒋鸣欢。

    当时他就颇为惋惜,为什么自己手下没有像蒋鸣欢这么有天赋又愿意专研的学生?却不曾想到在六年后,蒋鸣欢这只风筝会随着一阵北归的风吹回他面前——当他从蒋鸣欢导师口中得知这孩子放弃北航优越的条件待遇,一意孤行回到老家庆东时,简直喜出望外,都没跟校长请示,当下就自作主张给蒋鸣欢打了电话,诚邀他加入K市理工大,条件择优。

    一个是在岸上苦等多年的渔翁,一个是浮游在水中不知去处的鱼儿,就凭这么一个挂饵抛竿的动作,蒋鸣欢没有多考虑,当下就答应了卢闻栩的邀请。尽管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说这都是一个双赢的结果,但他心里对卢教授的雪中送炭还是充满感激。

    黑暗中的一抹烛火远比闹市中无尽的华灯更显珍贵。

    对于蒋鸣欢这类海归高知,K市理工大自然是伸开双臂欢呼拥抱的,因为他觉得搞科研太枯燥,所以选择当了个可以为所欲为的讲师。

    半年后他在K市贷款买了一套一百平米出头的商住房,说服爸妈把早点铺关了,将二老接过来住。一家人在同一个城市,随时想见面就见面,蒋鸣欢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弥补这些年自己在外读书对父母的亏欠,就是想让他们能多看看自己,哪怕闫桂霞现在依旧跟十年前一样,除了叨逼叨什么也不会。

    至少他总算心安了。

    星期五的晚高峰来的比往常要早一些,才将将五点,K市二环的主干道就车水马龙了,车辆密密麻麻,触尾相接,在高架桥上龟速挪动。

    这是一天当中最考验耐心的时刻,蒋鸣欢打开收音机,听起了交通广播,主持人实时解说着此时整个K市的路况,他脚下也点着油门,以10迈不到的速度一点一点龟速往前移。

    就在他除了直视前方的视线,其余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交通广播上时,冷不防的听见一阵金属相撞刺耳的声音,接着整个人随着车厢的震动撞在方向盘上,车头朝左边一甩,猝然停下。

    他的车被撞了。

    蒋鸣欢一动不动坐在车上,双目睨着那辆企图强行并道未果,最终撞在他车头上的捷豹,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。

    这个时段的高架桥对于汽车来说就是寸土寸金,但凡有巴掌大的位置都要撑破脑袋往前挤,可拥挤的交通要道一旦加塞失败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