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169 入东阁(二合一) (第2/3页)
宸提出来学问要务实、治事、实践等等观点,他感到很认同。 但是後来朱祁镇却想起,当初沈忆宸在殿试文章里面,不是疯狂吹嘘只要帝王做好“修身”,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吗? 如今看来,这不同样是不切实际的“空谈”? 好家伙,好坏都被你一个人说完了,横竖都是你有理,今天本皇帝倒要看看你怎麽圆场! 听到朱祁镇这番话,沈忆宸老脸一红,内心里面有着些许尴尬。 他本以为朱祁镇叫自己御驾随行,是真如同莘莘学子那般准备好好请教的,结果没想到还带着一层兴师问罪的意味。 不过现在沈忆宸好歹也是官场中人,脸皮厚跟睁眼说瞎话,那是为官基本素质之一。 眨眼间,他就脸sE恢复如常,义正言辞的说道:“回陛下,修身与经世致用并不冲突,相反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。” “只是自先宋後,许多宗师大儒们,把修身给拔高到了一个孤立的位置,从而与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理念给割裂了,走上了‘穷理’之途!” 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乃古代文人士子追求的至高境界,朱祁镇还从未听说过割裂的观点,这不由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 於是开口问道:“如何割裂?” “义理观念一旦陷入思维僵化,落实在行动上就使修身养X的‘内圣’,与治国平天下的‘外王’,形成了事实上的对立。” “就好b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nV态,甚可羞。无事袖手谈心X,临危一Si报君王,即为上品矣。”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,同样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终极理想。强调施政者内修仁德,达到圣人的标准,然後施之於外,则为王道之政。 本来这种观念就有些理想主义,偏偏後世理学家们还不知变通。过分强调修身的作用,从而忽视了家国天下的王道,把理学给整成了“修仙成圣”的玄学。 所以沈忆宸後面那句话,就是在辛辣讽刺这类理学家。翻译过来的意思,就是宋元以来的儒者们像妇nV一样,实在是令人羞愧。 平日里不g实事空谈心X义理,只能在大难临头的时候用以Si报国的方式解脱,反而还留下了所谓的身後美名,成为了上品之人。 其实不单单宋末如此,明末文人很多同样如此。 “无事袖手谈心X,临危一Si报君王。” 朱祁镇回味着沈忆宸这句话,彷佛栩栩如生的概括了宋末崖山亡国的历史。 与其等亡国临危一Si报君王,不如平日里就关注国事、鍼砭时弊,以天下万民为己任,又何需沦落此等境地? “沈忆宸,你还真敢妄言啊。” 朱祁镇说这句话的时候,就连“向北”字都不用了,而是直呼其名,语气彷佛带着一种警告的意味。 说实话,如果眼前的皇帝不是朱祁镇,换做是万历皇帝朱翊钧,沈忆宸是绝对不敢说这番话的。 後世的狂生李贽,就在挑战礼法的道路上,给出了一个鲜活的案例。最终被万历皇帝以“敢倡乱道,惑世诬民”的罪名,给逮捕下狱,从而自刎殉道。 但是明英宗朱祁镇不同,少年经筵日讲的经历,给他留下极深的Y影,导致他对於儒家理学并无多少好感。 另外庙号“英”字,代表着德X聪明,天资英武的意思。 虽然庙号这东西都是吹的,不像諡号那样还有贬义。但在某种意义上,也会蕴含君主本身的X格特徵,英武就代表他喜好武事。 既对儒家理学没好感,又喜好武事。几乎注定了明英宗朱祁镇对沈忆宸学术言论,不会有太大的反感情绪,更谈不上什麽因言问罪。 这样就是为什麽,沈忆宸敢在皇帝面前肆意批判理学的原因。 沈忆宸明白朱祁镇的警告,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种试探,於是他大义禀然的回道:“臣深受皇恩,当放弃个人荣辱私利,为家国天下仗义执言!” 听到沈忆宸这番话,朱祁镇有些触动了,确实没有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的决绝,谁敢在皇帝面前如此直言? “沈Ai卿忠君Ai国的赤子之心,朕感受到了。不过汝之观念过於激进,还是得沉稳谨慎些为好。” 朱祁镇虽然认为沈忆宸说的有道理,但是他的这番言语,实在有些惊世骇俗,哪怕身为皇帝都不敢认同宣扬,否则定会动摇国本。 於是只能鼓励称赞他的心意,却无法赞扬他的观念学说。 “臣明白。” 对於朱祁镇的表现,沈忆宸没有任何心灰意冷,相反得到的成果已经超乎所期。 自己的这番言语对於现在的大明朝而言,就是妥妥的异端邪说,几乎没人能接受得了。 别说皇帝还鼓励了一句,只要朱祁镇没有表现出厌恶训斥,对於沈忆宸而言都是一种胜利! 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思维,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办成,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,至少让朱祁镇看到了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理念道路。 同时也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,有了日後生根发芽的希望! “沈Ai卿,今日讲学甚是JiNg彩,不知可想要什麽奖励?” 身为君王,夸赞不能只存在於口头上,必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